江西省鉛山縣一大批農民靠回收舊酒瓶、廢紙殼、建沼氣池等“廢”中淘金的辦法,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,全縣涌現(xiàn)出一批靠回收利用廢舊物資致富的專業(yè)村。
1.回收酒瓶掙錢
鉛山縣青溪鎮(zhèn)后洲村農民人均耕地不足400平方米,靠種田只能勉強吃飽。
不甘貧窮落后,頭腦靈活的后洲人很快找到了一條致富門路——間收舊酒瓶。
1983年夏天,村民汪會炎在福建邵武賣洋蔥,看到當地人丟棄了不少空酒瓶,便以低價收購了-車拉回來賣給弋陽酒廠,扣除成本后足足賺了400多元。
舊酒瓶里有錢賺,村民紛紛加入。
他們把舊酒瓶購銷的全過程分解為收購、分
類、清洗、包裝、運輸、銷售等7個環(huán)節(jié),并自愿組成“酒瓶購銷聯(lián)合體”,一大批貧困農民發(fā)了“酒瓶財”。
隨著320國道改線,后洲人的舊酒瓶生意越做越大。
后洲村三分之一的勞力先后走出了肟洲,在大江南北十多個省市繼續(xù)從事舊酒瓶回收業(yè)務.冇8n多人還當上了老板,在各地租店面坐收舊酒瓶。
每年經后汾人的P回收的舊酒瓶有4000多萬只,是以前的兩倍多,每年賺回的現(xiàn)金達500多萬元
2.破爛堆里拾金
鉛山縣鵝湖鎮(zhèn)羅溪村,是遠近有名的廢舊物資交易市
場。
說起羅溪的廢舊物資交易市場,不能不說到李榮太。
1988年秋,李榮太偶然得知石塘鎮(zhèn)塑料制品加工廠需要大量廢舊塑料作原料。
于是,他只身來到50多公里遠的石塘鎮(zhèn),與塑料加工廠草簽了一份廢舊塑料供銷合同。
回到村里,李榮太把耕牛賣了作本錢,走村串戶將別人準備丟掉或燒掉的廢舊塑料收集起來,一星期就收到各種廢舊塑料500多公斤,賣了100多元錢。
李榮太把回收廢舊塑料的經驗傳授給村民,并鼓勵大家去收,由他統(tǒng)一賣給塑料廠。
就這樣,村里許多農民先后加入,并從回收舊塑料發(fā)展到回收廢書、廢紙殼、破銅爛鐵。
羅溪村的廢舊物資市場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,最高峰時期每天廢品交易量都在10噸以上。
如今羅溪人立和后洲村人一樣,走南闖北四處回收廢舊物品。
全村100多名勞力,有近半人在福建、浙江、江蘇和本省的豐城、上饒、德興等地從事廢品回收業(yè)務。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羅溪人每年收廢舊物品都在500多萬公斤以上,每年賺回現(xiàn)金600多萬元。
3.沼氣池中覓寶
蔡家村地處鵝湖鎮(zhèn)北部,村里沒有礦產,沒有森林,資源匱乏。
過去這里不僅窮得出名,也臟得有名,村里村外到處是牛糞、豬屎,家家燒草做飯煙熏火燎。
自從近幾年100多戶村民建起了沼氣池,改了廚房、豬圈、廁所,生活環(huán)境大變樣。
特困戶蔡傳福是沼氣池建設的受益者之一,他對此感受頗深。
兩年前他在縣能源辦的幫助下,蓋起了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,并借款3000元買回來15頭豬仔和30包詞料。
在技術人員指導下,他將豬、牛、人糞引入沼氣池中產生沼氣,然后用沼氣照明燒飯,用沼液養(yǎng)魚、種菜,不到一年就形成了“豬一沼一魚”、“豬一沼一菜”的高效立體生態(tài)農業(yè)模式,收人成倍增長,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。
據粗略估算,蔡家村100多個沼氣池,每年每戶節(jié)約能源支出600多元,全村一年就節(jié)約資金10多萬元,節(jié)約薪材20多萬公斤。
同時,全村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,利用沼渣發(fā)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0多公頃,年收益110多萬元,人均增加收人2000多元。